首頁>消費要聞 >
隴南災害后 易發(fā)多發(fā)自然災害由“救”轉“防” 2021-04-12 15:10:38  來源:中國新聞網

甘肅省隴南市地質結構復雜,自然災害易發(fā)多發(fā),尤其是“5·12”地震之后,山體松軟,極易發(fā)生泥石流。為此,當地應急管理部門開展了一系列“防災救災”探索,不斷完善科技手段實現“從救到防”的本質轉變。

隴南市安化鎮(zhèn)白馬勺村36歲村民焦福朝從小經歷泥石流、暴雨等自然災害,記憶里莊稼、道路因天災被徹底摧毀,沒有信號、需要步行4個小時才能走出村子向外界傳遞消息的場景……仍然歷歷在目,“大人坐在莊稼地里放聲大哭,短時間沒有食物供應被餓哭了的小孩,突然犯高血壓的老人……整個村子就像一個‘孤島’”。

2020年8月17日,隴南災害后,救援人員在現場加強堤壩安全。(資料圖) 隴南市委宣傳部供圖 攝

2020年8月17日,隴南災害后,救援人員在現場加強堤壩安全。(資料圖) 隴南市委宣傳部供圖 攝

隴南多數村莊都在“溝里”,地勢陡峭,信號基站很難完全覆蓋,由于自然災害頻發(fā),且不時會出現斷電情況,村書記就自覺擔任起了“災害預警員”,并配備大喇叭、手搖警報機。

“災害是一瞬間的事情。”隴南市文縣石雞壩鎮(zhèn)黨委書記王壽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,去年石雞壩險崖壩村“8·17”特大泥石流災害前24小時,他手機就接收到紅色預警信息,應急部門工作人員及時趕到和鄉(xiāng)鎮(zhèn)工作人員開始了人員轉移工作。

“會有泥石流,提前撤離!”王壽全拿起大喇叭大聲疾呼??啥嗄陙恚逃械?ldquo;災后轉移”思想讓這次“提前預警”并沒有得到積極響應。

“很多老人不愿意轉移,我拿出手機給他們看手機上的預警信息,他們還是不相信……”王壽全情急之下只能“來硬的”,“所有老年人都是工作人員一個一個背出去的,時間緊迫,背出去再解釋”。

經過爭分奪秒的轉移,仍然有45名青年沒有轉移出去,王壽全傳達了預警信息提示,讓他們在安全位置等待救援。

2020年8月18日,隴南市大數據中心匯聚各類數據,精準指揮。(資料圖) 盧世祺 攝

2020年8月18日,隴南市大數據中心匯聚各類數據,精準指揮。(資料圖) 盧世祺 攝

第二天,“泥石流一瞬間將進村的唯一通道整個沖垮。”那個場景,王壽全用“害怕”形容,“若沒有預警信息,如此大的災害,死亡人數不可想象”。

隨著災害頻發(fā)、易發(fā),隴南市將氣象、水利、自然資源、應急部門信息容納到一個名為“系統指揮平臺”上,發(fā)布綜合監(jiān)測信息,每個部門都設有“閾值”,只要超過閾值,就會根據具體數值“級別”發(fā)送災害預警信息。

隴南市實施的這套自然災害監(jiān)測預警系統由氣象局牽頭搭建,先后與應急管理、水利、國土、環(huán)保、農牧、建設等15個建立應急聯動、監(jiān)測預警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預警發(fā)布機制。目前,已實現天氣雷達和9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、47個國家級天氣觀測站、35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區(qū)域自動氣象站(每5分鐘實時資料共享),自動氣象站100%鄉(xiāng)鎮(zhèn)全覆蓋,暴雨預警信號平均提前3小時發(fā)布。

“亟需解決雷達盲區(qū)的問題。”隴南市氣象局副局長吳文輝表示,近年來,已逐步在地質部門監(jiān)測到的危險點安裝監(jiān)測設備,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仍然是監(jiān)測盲區(qū),強對流天氣出現時,沒有信號,“會積極向上反映,解決此類問題”。

除此之外,隴南市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,實時掌握不同站點的監(jiān)測信息。隴南市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盧世祺表示,大數據平臺整合國土、水務、氣象、水文等部門1000多個各類災害自動監(jiān)測點和2.5萬應急人員資源,打通數據壁壘。

“信息化手段,改變了人工操作帶來的缺陷和誤差。”盧世祺說,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,使得各監(jiān)測站點雨情水情10分鐘及時傳輸,利用手機短信、微信等手段自動報警。

“從注重災后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,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,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。”隴南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鵬說,依托氣象局信息發(fā)布平臺將各部門數據融入,并將市、縣、鄉(xiāng)、村四級相關負責人員和工作人員全部納入可接受名單,打破“各自為陣”局面,全面、精準將災害信息送達。

王鵬舉例,去年暴洪災害中因提前預警,短時間內撤離,相比以往,同等災害下,死亡率下降幾十倍。

王鵬表示,隨著大數據系統的不斷革新,要將預警信息實時傳送到災情區(qū)域范圍內個人移動終端,讓預警信息能滲透到各個角落。(完)

 

關鍵詞: 隴南災害后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