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熱點 >
博物館夜間開放 家長帶孩子逛展更方便 2019-08-27 09:18:38  來源:新快報

“夜經(jīng)濟”讓夜晚更豐富。8月,廣州11家博物館首批加入夜間開放行列,白天要工作的家長終于有時間帶著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啦!

一直以來,我們總有一種觀點:玩是玩,學是學,玩與學似乎總是對立的。不過,興趣、玩耍對學習與成長的價值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,很多家長都熱衷帶孩子參觀各種展覽,拓寬孩子的視野,一旦孩子對某個領(lǐng)域產(chǎn)生了興趣,他們就會購買延伸書籍、玩具或模型,幫助孩子深入了解,引導孩子在“玩”中“學”。其實,越來越多教育理論也認同這一做法,玩到點子上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。

■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

博物館夜間開放 家長帶孩子逛展更方便

近日,廣州農(nóng)講所紀念館迎來了30多位名小學生夜間拜訪,作為“博物館之夜”的成員之一,農(nóng)講所舉辦了“家國情 悅讀行”紅色研學公益活動,這些小學生都是主動來體驗夜間研學課的。

廣東省博物館推出的“群龍出沒”恐龍展更是吸睛,不僅展示了恐龍故事、恐龍向鳥的演變、區(qū)分真假恐龍等有趣的歷史知識,還邀請到王強、邢立達等古生物學家進行科普講座、開展“有得一拼,拆裝恐龍”等教育活動。

“暑假不能拘著孩子一直在家看書,帶他參觀恐龍展玩一玩,也希望他能學習一些知識。”帶孩子參觀恐龍展的李爸爸說。

在木雕館參觀的陳同學則告訴記者:“暑假看了《國家寶藏》后,對大神龕產(chǎn)生了興趣,到博物館看到實物,覺得好震撼,也學習了一些木雕文化。”

帶領(lǐng)數(shù)十位孩子參加博物館研學課程的講解老師李清說,博物館賦予了孩子很多平時家長無法給予或支持的東西,提供的內(nèi)容或體驗兼具自然、歷史、科學、人文、軍事等方面,博物館開設(shè)的系列研學課程,不僅家長很放心,孩子也十分喜歡。

“玩與學”對立?家長心態(tài)應調(diào)整

博物館憑借豐富的展品、有趣的活動兼具玩與學的教育資源,受到家長肯定,是許多家長心中玩與學結(jié)合的首選。但更多情況下,玩與學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”,甚至嚴重對立,“別玩了,快去學習”“做完作業(yè),獎勵你玩游戲”“為什么只想玩,不想學習”等成為家長勸學的口頭禪。

玩與學對立的背后是家長期待與孩子興趣的不相符,而限制孩子純粹學習可能是另一個極端。冼村小學校長郭海英表示,望子成龍心態(tài)普遍存在,但家長回看自己的成長道路,自己也是普通人,如何強迫孩子成為非普通人?家長嚴格管控學與玩,希望孩子成績優(yōu)秀、上到更好的大學,孩子的發(fā)展大概率會更好;但也要考慮到,孩子小學不定性、社會變化太快,提前規(guī)劃、管理人生每一步的意義究竟有多大等因素,因此不建議為了學習而放棄孩子的興趣和其他發(fā)展。

“玩與學”一樣!引導孩子發(fā)現(xiàn)學習樂趣

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陳美齡博士建議:“不要把學習與游戲區(qū)別開來,要讓孩子覺得玩耍與學習都是開心的。”自主學習習慣源于對學習的興趣,而興趣、有趣與游戲息息相關(guān)。她表示,自己常帶孩子參觀博物館、科學館等場所,實地體驗后孩子學習非???。

除了場館參觀,在家也可和孩子一邊游戲,一邊學習知識,使孩子覺得“學習原來如此好玩”“獲得新知識原來這么令人興奮”。如在學習地理時,可和孩子比賽接龍國家名稱,匹配首都、國旗、領(lǐng)導人名字等內(nèi)容,無法說出新內(nèi)容或記憶錯誤的人為輸。在做生字作業(yè)時,可用游戲的方式將生字立體化,如“羊”變“大”則為“美”,把“米”“分”開則為“粉”。在考試前,也可互相出題競答,在考試當天看誰猜題更準,讓考試也成為游戲的一部分。

陳美齡指出,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起付出多一點努力,每天堅持一邊讓孩子玩耍一邊教他們,就能使學習變得更有趣,使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,當孩子進入中學、大學,走入社會,也能主動地不斷尋求新知識。

逛展守則

遵守規(guī)章制度,養(yǎng)成參展禮儀

參觀博物館能夠增長見識,但有所準備的話,就能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。李清介紹說,參觀專門的兒童博物館,可上前動手的地方有很多,從兒童心理學上看,讓孩子多看一看、聽一聽、摸一摸、聞一聞,甚至嘗一嘗,更能激發(fā)學習興趣,使記憶深刻。但其他類型的博物館基于管理、保護展品、維持大眾參觀體驗等原因,有專門的規(guī)章制度,如禁止大聲喧嘩、追逐打鬧攀爬,禁止拍照使用閃光燈,禁止跨越隔離帶接觸禁入?yún)^(qū)域、未在指定區(qū)域進食等,如果孩子不斷違反規(guī)定,帶隊老師或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不斷維持秩序,將會干擾參觀體驗。

因此,李清提醒,在博物館研學課程開始前,都會給孩子講解參觀博物館的規(guī)則,希望孩子們從第一次進館就養(yǎng)成良好的參展禮儀習慣。她還介紹,平時博物館也開設(shè)有參展禮儀講座或分享會,有條件的家長可帶孩子參加學習。

平時知識積累多,逛展更有收獲

此外,參館不是單向的學習,也是孩子與展品、與展覽思維互動的過程。李清老師指出,同一個研學隊伍中不同知識儲備的孩子對展品的感觸不同,如了解王羲之與書法的故事,看到文房四寶的展品會有所聯(lián)想;如了解楚國與屈原的故事,對于龍舟展品則有不一樣的情感。孩子有一定的歷史、文化、科學知識儲備,博物館實地學習是做加法,往往共鳴更深、效果更好。

對于家長困擾的孩子對博物館不感興趣、參觀走馬觀花問題,李清表示,興趣源于日常的點滴積累,如家長平時多收集一點資料、多和孩子聊一點相關(guān)話題,種下自然、歷史、民俗、文化的種子,孩子對展品的興趣、對展覽的思考才能水到渠成。

關(guān)鍵詞: 博物館之夜

相關(guān)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