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【天天新要聞】為什么嗑CP開心,看別人秀恩愛卻不爽? 2022-08-04 05:43:54  來源:36氪

在某個半夜,我被朋友發(fā)的微信震醒,拿起手機一看鎖屏界面的最新消息,上面寫著:

你也應該談個戀愛,感受一下戀愛的快樂。

我還挺開心的,以為這人終于良心發(fā)現要給我介紹對象了,結果等我一打開微信往上一拉,發(fā)現這人剛脫單,給我發(fā)了一堆自己和對象的合照,還感慨了一大堆有的沒的。


(資料圖片)

行吧,我當沒看見把手機往床頭一甩,結果退一步越想越氣,那天到三點都沒睡著。

秀恩愛,真不會分得快

顯然,我這是被秀恩愛了,雖然朋友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“秀”,而只是出于一種情不自禁的表達欲,想要分享一下戀愛的喜悅,但我實在忍不住在心里罵“秀恩愛,分得快”。

秀恩愛在英文中的對應概念是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,直譯是當眾親熱,指的是個人在其他人面前展現和情侶感情的現象,時常伴有親密動作,比如在公共場合親昵對話,摟摟抱抱乃至接吻等。

不那么直接的,但拐著彎表明兩人關系很好的行為,也是花式秀恩愛的一種,就像父母們嘴上互相吐槽和抱怨對方,但不經意間又照著對方的喜好準備日常用具,這種默契也能讓旁人感覺被秀到了

隨著社交媒體的發(fā)展,又出現了社交網絡秀恩愛,比如在朋友圈發(fā)兩人出去玩的牽手照,將頭像更換為合照或情侶頭像等,有研究者總結了社交網絡秀恩愛的多種形式:

多種秀恩愛[1]

無論哪種秀恩愛,對被秀的人來說,心情往往不會太好。煩人、低落、嫉妒、心酸等感情往往混雜在一起,這種廣泛的情緒反應使“秀恩愛,分得快”成了隱秘的共識與小小的詛咒。

可會讓大家失望的是,“秀恩愛,分得快”更像是旁觀者的一廂情愿。幾乎沒有統(tǒng)計證據支持秀恩愛真的會分得快,甚至一些研究會告訴你秀恩愛會讓關系更牢固。

一項研究發(fā)現,臉書上把頭像換成雙方合照人的關系滿意度更高、與伴侶更親密,追蹤研究則顯示,在人們對他們關系感到更滿意的日子里,更有可能在臉書上分享與關系有關的信息[2]。

這不還是秀恩愛么魂淡

另一項針對212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則表明,在臉書上的秀恩愛信息會通過增加雙方對關系的承諾感,進而增加了兩個人六個月后仍然在一起的可能性[3],這些秀恩愛信息包括將主頁的情感狀態(tài)標記為“戀愛中”、在對方的主頁上留言互動、發(fā)兩人合照等。

如果對方真的燕鶯成對,琴瑟相調,過得挺好的話,我們理應為對方感到高興,但為什么人們卻普遍對秀恩愛這么反感呢?

要思考秀恩愛為什么那么煩,咱們可以先從那些不煩的秀恩愛開始說起。

承諾大于炫耀的秀恩愛不招人煩

那些放出自己結婚證、婚禮照、紀念日禮物等朋友圈的人,反感的人其實不會那么多,大家會很樂意給他們點贊,在評論區(qū)發(fā)送一大堆“祝?!?、“恭喜”、“太甜了”的評論。

而當一個人秀恩愛的頻率過高,秀出來的內容戀愛濾鏡太重的時候,大家可能會嫌棄到默默屏蔽對方,這類秀恩愛的極端就是嬌妻文學。

二者的區(qū)別在于朋友圈中展示出來的愛究竟是一種健康的、充實的愛,還是一種癡迷的、只是為了炫耀的愛。

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完美的愛是由激情、親密與承諾三部分組成的,當一個人發(fā)伴侶合照、發(fā)紀念日的小作文時,其實就是做出了一種公開的承諾,這種承諾會讓伴侶安心,觀眾也會有情感上的共鳴。

但這種公開的承諾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交展示,跟美食、資產、生活方式一樣,“愛”也是一種炫耀的資源,讓展示者在相互比較中占據優(yōu)勢地位[4]。

把秀恩愛的內容視作是承諾還是炫耀,看似取決于觀眾的一念之間,其實也反映了展示者的心態(tài),人當然有炫耀的權力,但觀眾也是有討厭的權力的,有時候真不是觀眾嫉妒心作祟的錯。

引發(fā)社會比較的秀恩愛才惹人煩

另一種不容易煩人的秀恩愛是嗑CP時CP的秀恩愛。無論是真人CP還是紙片人CP,只要能發(fā)糖,就能開心得在床上扭來扭去。

在CP文化出現前,虛擬作品里的秀恩愛也很少被討伐,就像郭靖和黃蓉,秀恩愛的橋段一抓一大把,但幾乎沒人討厭他們。

甚至還是緣分預測的標桿 | 知乎@lost

人們很容易原諒虛擬的秀恩愛,但難以原諒現實生活的秀恩愛,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秀恩愛與自己生活的距離太近了,很容易讓人產生社會比較[5]。

人們對自己能力、地位等社會特征的判斷往往不是根據客觀標準,而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來獲得的,這就是社會比較。正如馬克思所言[6]:

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,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,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。但是,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,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。

而人們用來比較的對象,往往是與自己相似的人,這種相似包括性別、努力程度、經驗、年齡等方面的相似[7],所以爹媽輩秀恩愛的殺傷力,就遠沒有同學秀恩愛的殺傷力大。

在社交媒體上秀恩愛的人,在相似度上與我們是非常高的,很容易被用來當做社會比較的對象,被動接受“秀恩愛”的信息會引起消極的社會比較,認為他們比自己的生活更幸福,引發(fā)個體的嫉妒情緒,進而導致主觀幸福感的下降[5]。

秀恩愛分得不快,我又被傷害,咋辦呢?

就當是觀察學習

既然沒有辦法拒絕,那人總不能白吃被秀恩愛的苦,總得拿點好處吧。換個角度,秀恩愛行為其實也可以是情侶合理處理戀愛關系的案例,被秀恩愛是人們對另一種生活狀態(tài)的觀察。

對于優(yōu)秀的秀恩愛范本,我們可以當做學習資料,好的文案記一記,好的儀式學一學,好的禮物收藏收藏,有對象的下次用上,沒對象的更得學了,不然可能怎么也找不到對象呢。

就當是反思機會

被秀恩愛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醒自己的情感狀態(tài),如果被社會比較的結果刺痛了,那么可以想一想:

是不是別人的關系甜甜蜜蜜,我們的關系不冷不淡?

是不是一直渴望戀愛,自己卻遲遲不敢邁出一步?

是不是我把別人想得太完美了,卻忽視了日常生活中與那個TA相處的美好瞬間?

當然,也有研究說情人節(jié)的分手率更高[8],不排除是這些日子里人們被秀恩愛后不斷反思自己的結果哈……

嘗試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……

羨慕妒忌恨,都是生而為人正常的情緒體驗。

下次它們再出現時,我們可以試著感受覺察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,隨后試著去接納自己的這種感受——這就是情緒調節(jié)的接受策略。

接受策略強調以開放、接納的態(tài)度對待情緒和感受,并不試圖去改變它們,這個策略能夠有效改善人們的情緒狀態(tài)、降低回避行為以及改善人際關系[9]。

身為心理學人的正經話說完了。

我很明白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需要在專業(yè)人士的支持下做很長時間的練習與感悟,馬上到秀恩愛高發(fā)期了,有沒有能立即生效的策略啊

當然有,那就是:

關閉朋友圈,卸載微博,閉關一天

不看最省心,躺平最無敵,來,試試看!

參考文獻

[1]張雯宜.(2014).影像傳播與親密關系:社交網絡秀恩愛儀式研究(碩士學位論文,復旦大學).

[2]Saslow, L. R., Muise, A., Impett, E. A., & Dubin, M. (2013).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?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.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, 4(4), 411-418.

[3]Toma, C. L., & Choi, M. (2015). The Couple Who Facebooks Together, Stays Together: Facebook Self-Presentation and Relationship Longevity Among College-Aged Dating Couples. Cyberpsychology,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, 18(7), 367–372.

[4]蔡育恒.(2017).社交網絡背景下的秀恩愛與妒忌關系研究(碩士學位論文,上海交通大學).

[5]郭瑾瑾,牛璐,謝笑春,王鵬程 & 雷靂.(2020).線上“秀恩愛”與旁觀者主觀幸福感的關系:自尊的中介作用和依戀的調節(jié)作用. 心理發(fā)展與教育(03),359-366.

[6]江暢 等. 《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(2015年卷)》[M] .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 2016: 204

[7]邢淑芬,俞國良. (2005).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狀與發(fā)展趨勢. 心理科學進展 , 13(1), 78-84.

[8]Morse, K. A., & Neuberg, S. L. (2004). How do holiday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outcomes? Examining the instigating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Valentine"s Day.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11(4), 509-527.

[9]毛繼萱.(2021).接受策略對社會排斥情境下消極情緒和攻擊性行為的調節(jié)(碩士學位論文,西南大學).

關鍵詞: 社交網絡 主觀幸福感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